2011年12月28日,省社区发展研究会第二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在省委党校召开,来自全省各地的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80多人参加了会议,省社科联党组副书记汪兴国、省民间组织管理局李健处长出席了会议并致辞。研讨会上,与会代表围绕“社会管理视野下的社区建设”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研讨。
一、关于社区建设与管理创新
省社科院张卫研究员根据自己的基层社区调研,结合冲突理论,提出了社区冲突与社区管理创新的观点。他将社区冲突分为低度冲突、中度冲突和高度冲突三大类。然后他针对三类社区冲突从物质利益冲突、公民意识觉醒、政府行政行为失当和体制内利益表达渠道不畅四个方面分析了社区冲突产生的原因。最后他提出了优化社区治理结构和资源配置、培育社区社会资本、提升基层自主参与积极性、完善社区社会整合方式等社区冲突的化解及和谐社区建设途径。南京师范大学吴亦明教授提出了社区自治是社会管理的一种创新实践。他首先对“社区自治”这个颇具争议的话题进行了阐释,从党、政府与社区自治的关系提出社会管理创新的的重要课题是强化基层社区自治。其次,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自治思想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进行了概括,并对《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所说的“联合体(community)”与社区的关系进行了解读,认为共产主义社会自由联合体也可以说成共产主义社会自由社区。再次,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实践进行了历史回顾和分析,并最终得出了基层群众自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结论。最后,他认为基层群众自治要重点发展,大力推动,从而促进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南京市社建委社区建设处许刚处长从南京社区建设的特点和展望出发,对在社区建设过程存在的问题从依靠力量、工作准入制、社会组织培育、社会参与程度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围绕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提出了效能、精细、共建和自治四个理念。南京市玄武区社建委的王荣对社区建设和社会建设进行了异同点的对比,分析了在社会背景下社区建设面临的四大挑战:居民结构的变化、居民需求结构的变化、组织体系的变化、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必须从三个方面进行解决:一是改善服务,注重济困、富民、公共福利三项工作的有效结合,提升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服务水平;二是发扬民主,注重群众参与、联动处置、平安维稳三个环节紧密衔接,开展以促进和谐为重点的社会管理创新;三是转变思路,注重社会组织、企业、公众三股力量的调动运用,壮大以公益组织为重点的社会协同力量。
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陈如研究员进行了综合和点评。他认为,对于社区管理应该构建相关部门的考量指标体系并进行量化,对社区冲突进行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分类,通过社区本身内在化解矛盾的能力解决社区冲突。而关于社区自治,陈如研究员认为将西方的马克思社会自治思想运用到东方,首先要明确自治的定义,其次才是自治能不能在中国实现和发展,社区自治是一种扁平化管理,要求政府归位和放权。对于社区管理创新,他认为现代社区应该是能动社区、人本社区和多样化社区,现代社区要实现三个转化:碎片化向模块化、品牌化转变,草根化向规范化、标准化转变,行动化向经验化、信息化转变。
二、关于社区服务水平的提升
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项重要指标。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社保系主任周沛教授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社会福利视野下的社区服务。一是社区建设中的社区服务。他认为,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中的题中应有之义,他对社区的建设和服务的关系、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点以及将社区服务分为便民服务和福利服务两类进行了探讨。二、社区福利服务内涵及内容。他分别从主体、客体、目标追求和福利提供方式四个方面阐释了社区福利服务的内涵,将社区福利服务分为老年人服务、残疾人服务和其他福利性服务三大类服务内容与项目。三、社区福利服务的手法及途径。他从专门性、专业性以及非专业性三者的结合来阐述社区福利服务的手法,从服务的组织实施、第三部门的介入和服务运作阐述社区福利服务的途径。
无锡市委党校教育长邓弋青副教授介绍了无锡市近三年来以“社区扁平化管理”为路径,以“把社会管理抓到位、把公共服务送到家”为目标,以“一平台三机制”和“四项保障措施”为着力点,成功绘制出创新基层社会服务管理的“无锡样本”。她对无锡社区扁平化管理的实践的价值思考进行了阐述,并对社区管理实践的进一步创新发展提供了建议和对策。
陈如副院长的点评首先对本次论坛的高校、科研和政府的联合模式进行了肯定,他赞同周教授从社会福利的视角阐述社区服务与社区建设的关系,他认为服务与建设是互相促进的关系,社区福利服务是市场化改革的产物,社区福利服务的发展要平衡三对关系:能力与社区需求、公益取向与市场化、专业性与社会化。社区福利服务的发展要有五个转变:传统目标向现代目标的转变、弱势群体向全体居民的转变、公共服务向社会化的转变、自上而下推动向自下而上推动的转变、政府由当家人向服务提供者的转变。
三、关于党组织及各类其他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在社区建设中,党组织及各类组织都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特别是社区党的组织在社区建设中,它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更为重要。南京市鼓楼区委组织部陈海涛副部长对鼓楼区域化党建的实践探索进行了介绍。她说,鼓楼区在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条件下,通过创新组织设置、丰富活动载体、规范工作流程等方面的措施,推进了区域化党建的发展。她分析了鼓楼乃至全国各地在推进社区党建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现阶段迫切需要用“区域化党建”工作理念和方法来探索党的社会化功能路径。具体在城市社区建设中,党的组织要努力扮演好社区自治的让渡者、社区资源平台的整合者、社区服务的筹划者、多元治理格局的引领者、社区家园文化的培育者五种角色。
作为社会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爱德基金会秘书长助理何文作了“民间公益组织与社区建设”的发言,他从民间公益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参与社区建设的途径及其条件等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认为政府与社区、企业与社区、民间公益组织与社区是社区建设中社会协同的基础,将合作、求实、创新、公正、诚信、透明作为民间公益组织参与社区建设的原则,将社会组织能力建设、社会组织绩效评估、公共服务协调与提供、公益精神培育与倡导作为民间公益组织参与社区建设的内容。最后,他分别从政策、预算和能力三个方面分析了民间公益组织参与社区建设的条件。
媒体在推动社区建设方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扬子晚报社的代表董婉愉记者作了“俯身关注社区和基层——扬子晚报的草根使命”的发言,她对扬子晚报的“社区行”这一贴近群众、为普通市民服务的栏目进行了介绍。四年来,扬子晚报的“社区行”栏目团结了一大批骨干社区、优秀的社区主任、能干的大学生社工。更为重要的是,报社也锻炼了一批年轻的记者编辑,让他们通过这一公益活动,走进基层了解社会,倾听最底层读者的心音,解惑他们的烦恼。经过200多期的活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这一公益活动中,见证了民间草根的魅力。同时,扬子晚报也开通了一批其他专栏来聚焦社区,作为一家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扬子晚报始终关心和关注南京城市社区建设的发展。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院长邹农俭教授作了最后的综合和点评。他认为应该高度关注社区的实践活动,并提出了“社区建设建什么”的问题。他指出,现在的社区是从西方社会引进的社区概念,强调平等,基层共同体的建设要服务大众。体制、机制的确定是社区建设的根本,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把内在活力和动力充分体现出来,才能促进社区建设。同时,要加大社区基本设施和其他各项的建设,社区的要素缺乏,就不能实现社区充分的自治。
会议期间,学会进行了换届改选,省委党校原副校长唐建中教授再次当选为学会会长,省委党校副校长朱成荣教授当选为常务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