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大会——青年学者综合学术专场于2011年11月19日,在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举行。本次学术专场由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主办,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承办,南京医科大学和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协办。来自全省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近百名专家和青年学者围绕“创新驱动,未来江苏”的主题展开讨论。
开幕式由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华桂宏教授主持。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蒋云尔教授致欢迎辞,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向大家简要介绍了学院的概况。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吕永刚博士作为青年学者代表在大会发言。他和在场的青年学者们分享了自己对科研工作的一些认识,并感谢这次青年学者专场为分散在全省各地的哲社界年轻学者们提供了一个高起点、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和交流机会。
省社科联党组副书记汪兴国在大会上讲话,总结了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大会举办五年来所取得的成果,并就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面临的形势及其对于青年学者的意义做了细致的分析,希望通过本次专场会议的带动,在全省形成生动活跃的研究局面,不断提升江苏的学术研究水平,促进我省青年学者的成长,为社科强省和文化强省建设,做出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开幕式后进行了名家演讲。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蒋伏心教授作了《创新驱动需要驱动创新》的主题演讲,阐述了“创新驱动”与“驱动创新”的含义, 认为“十二五”期间我省将面对不同的发展趋势,对创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强调指出,创新驱动首先需要驱动创新,我省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应当选择正确的驱动力和科学的驱动方式。省社科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刘旺洪教授作了《社会管理创新与法治社会建设》主题演讲,提出法治社会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价值目标,社会管理法律体系是创新社会管理的制度基础。创新社会管理必须深入研究现代社会管理的内在本质、客观规律、运行机制、方式方法,不断完善社会管理的法律法规,按照社会管理法治化的要求,系统梳理已有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加强社会管理立法,及时进行社会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和废、改、立,不断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社会管理法律制度体系。南京艺术学院文化产业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李向民教授作了《新经济、新文化》主题演讲,从目前流行的“时尚元素”入手,深入浅出地阐述目前人类在物质需求基本满足后,需求在不断升级,主要体现为需求的精神化。
下午,大会分文史哲组、教艺组、经管组、法政社组共四个分会场,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各分会场均由专家进行点评,并分别作了总结发言。
文史哲组研讨由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贾俐俐教授主持,由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小锡教授点评。中国矿业大学的王棋从荀爽象数易学的视角对阴阳观进行了剖析,从卦爻的变化来寻求和探索自然规律。江南大学的谢竞贤针对目前学者们都比较关注隐喻文字文本的阐释,结合Charles Forceville的理论,着重探讨了在“超语言”环境下隐喻的特点。扬州大学的蔡之国通过对国家形象广告(人物篇)的传播学解析,探讨了国家形象传播背后的深层价值和意义,分析国家形象广告的传播效果。河海大学的侯勇首先阐述了青年精神生活的内涵意蕴,接着对青年精神生活现代性遭遇进行原因分析,最后提出了青年精神生活现代性提升的路径选择,对现代青年的教育与成长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的于冬梅,从情感计算入手,对情感、人脑和机器人进行了深入探究,引发对情感计算研究的哲学思考,认为“机器人”是不会战胜人类也不会替代人类的。中共常州市委党校的刘立振对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党对工商业者的统战政策进行了述评。
王小锡教授对演讲者逐一作了中肯的点评,并对今年青年学者专场做了总体评价:第一,论文质量很高,论文的选题有特色,角度小,“小题大做”易深入研究。第二,创新意识很强,视角新、思路新、观点新。第三,现实感很强,时代气息很浓,论文的选题紧扣学科发展的前沿和当前社会实践,对问题的认识比较到位。第四,研究方法选取得当,注重跨学科的交叉研究,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学术研究规范。王教授将学术研究概括为六种类型,分别为:开拓创新型、拓展发展型、观点诠释型、应用分析型、阅读分析型、构筑信息平台型。王教授还针对如何做研究、如何创新,提出了很好的建议:第一,明确选题的目的,沿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展开研究;第二,构筑最新、最高的信息平台,信息平台的构建充分显示了研究者的厚实积累;第三,注意研究的考察面,关注中外、古今学者的观点;第四,善于运用研究者的知识体系,依据自身所占有的学科平台、知识平台开展研究;第五,恰当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将思辨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教艺组研讨由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副院长崔景贵教授主持,由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胡建华教授点评。徐州师范大学的黄海涛通过运用文献法、访谈法、比较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内涵与特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认为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逻辑起点是关注学生学习增值,主要运用测量等方法和手段获取学习成果信息,强调教育成效证据,关注评估过程和评估的持续性,从而达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最终目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加强我国大学教育质量保障的意见:改进质量保障运行机制;推进质量评估工作的专业化;逐步形成包括问责机制、奖惩制度和评估文化等在内的评估动力机制。扬州大学的朱季康分析了民国社会在近代学前教育思想传播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认为民国社会总体上对于近代学前教育思想呈现出开放欢迎姿态,政府、相关社会团体与学者是思想接纳的主动者,妇女领袖及官僚群体中的部分个体贡献了特殊的力量。近代学前教育机构在民国时期在数量与质量方面均有提升,但由于民国社会长期混乱的政治形势与战争环境,以及传统旧思维的制约,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总体并不令人满意。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蔡丽芬系统介绍了英国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启动情况,通过对英国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成效分析,提出了英国发展创意产业可供中国借鉴的经验,提出了促进我省文化产业体制改革的建议。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的张伟锋分析了大学生自杀的主体内在因素、潜在影响因素和主要诱因,认为大学生自杀是一种社会性行为,呼吁更多学科的相关工作者对该现象进行反思,理性面对和处理大学生自杀事件,关心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苏州科技学院的丁福兴从冲突归因理论框架、控制与反控制、利益博弈、冲突的治理路径等四个方面分析了高校内部教育评价中的冲突归因及治理路径。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的蒋波从课前高效准备、课堂高效教学 课后高效评价等方面介绍了有效合作学习的内在机制问题,认为合作学习实验研究在对象范围、课程数目、研究指标、研究方式、项目资助等方面尚有待拓展和提升。
胡建华教授点评时对6位青年学者的研究给予充分肯定,并逐一进行精彩点评:对黄海涛的研究,简要回顾和介绍了我国高校质量评估工程和质量保障体系,指出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已经开始与美国质量评估机构合作,并通过对美国大学生学习评价量表的中国化改造将量化评价方法运用到质量评估实践中。但是,在具体实践中究竟如何汲取美国的相关经验、如何推进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以及美国经验与我国实践的契合度问题,还需要作深入研究。肯定了朱季康博士在资料收集整理、历史研究方法运用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同时也对报告中的有关表述提出了异议,认为需要对学前教育思想的内涵有待进一步明确。对蔡丽芬的研究,指出英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因此我国不能简单照搬英国政府的相关政策,而应实事求是,切实根据我国的国情制定相应的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对张伟锋的研究,指出研究大学生自杀行为具有一定意义,但仅靠文献综述研究方法来分析大学生自杀行为是远远不够的,建议在大量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合理判断大学生自杀行为趋势,运用个案研究方法来解析大学生自杀背后的原因。对丁福兴的研究,指出以跨学科视角、运用公共管理学理论分析了高校内部教育评价中的冲突与治理问题,这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研究方法。对蒋波的研究,指出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校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果,通过实证研究寻求有效学习的方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当前,我国与美国等国家在学生主动学习方面尚存在一定差距,我国中小学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的提高需要课程组织形式的改变来实现,要通过合作学习方法改善学生学习主动性,并力求取得实效。
经管组研讨由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薛茂云教授主持,由江苏省社会科学院财贸所所长孙克强研究员点评。南京农业大学的刘华认为居民收入的变化会提高居民营养素的摄入,收入提高对热量、蛋白质、脂肪的摄入量都是正向影响,但主要营养素缺乏收入弹性。居民收入提高对改变消费方式有影响,由从动植物摄入营养素并重转向动物摄入营养素为主,动物具有较高的收入弹性。收入提高对改善营养有积极作用,但要防止动物脂肪酸的过量摄入。南京审计学院樊士德在对江苏省内劳动力流动总体现状进行分析以及地区间劳动力流动数据进行测算的基础上,对江苏省内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差距的内在关系进行了研究。河海大学的张鑫指出社会性别不同引发了养老金分配差异和不平等。通过对南京市男性和女性养老金水平的具体计算和分析发现,其他条件均相同的情况下,两性法定退休年龄不同导致女性的养老金水平均低于男性。因此,政府应增强社会性别意识,在养老金制度设计中增加社会性别视角;考虑女性之间的差异,逐步提高女性退休年龄;综合考虑女性的教育、就业和养老保险问题。南京中医药大学的李湘君分析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农民就医行为及健康的影响,如何深层次完善新农合制度设计,使之发挥可持续性作用是今后改革中的关键点之一。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戴德颐指出江苏作为高职教育强省,政府财政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对如何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等措施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的发展进行了较深层思考,并提出了对策建议。江苏警官学院的程婧通过对警方微博的产业和发展的研究,尤其是对“平安北京”微博热点和特点分析,指出警方微博在社会管理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社会管理创新中还要通过积极引导社会舆论、搭建公共意见平台、构建“警务广场”等措施对警方微博进一步的规范和发展。
孙克强研究员对6名青年学者的报告进行了精彩点评,提出了进一步改进研究的建议。他认为总体上6名学者报告的主题较好,都能紧扣时代发展的主题,高度关注解决现实问题。对刘华的研究,提出跳出本学科的角度来看问题,可能看得更清楚,如从营养学的角度看是否营养素摄入越多越健康?如从合理健康的消费结构再来看本研究,可能会有新的思路和更有意思的结论。对樊士德的研究,认为研究中涉及的两个概念都是很大,在哪个层次上找到结合点很关键,苏南苏北的收入差距过大可能并不是由劳动力流动造成的,可能还有别的更主要的影响因素。对张鑫的研究,提出男性退休工资高可能与比女性多工作及多交养老保险有关,强调要增强相互之间的可比性。对李湘君的研究,认为结论值得深思,新农合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主要解决中低收入者的就医问题,但如果研究结论成立,说明新农合的实施效果不符合政策的初衷,需要进一步完善,尤其要解决低收入者的就医问题。对戴德颐的研究,指出这是一个跨学科的问题,一定要用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认为校企双方间的不同点大于相同点,文中采用投入产出法进行评价,但很程度上是经济学上的,使用要慎重,高职教育的产出是人才,对其不能简单地进行经济评价。对程婧的研究,认为微博的作用不能仅仅在于树立警察的良好形象,关键是要实现警民信息交流的双向性和即时性,警方办微博更要注重实际效果,而不是仅停留在“粉丝”的数量上。
法政社组研讨由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书记、院长孟国祥教授主持,由河海大学法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邢鸿飞教授点评。省社科院的何雨阐述了网络谣言的兴起及其危害,对网络谣言传播的社会机制进行了研究和探讨,针对当下思想市场失灵、官方辟谣失效的情况,提出适度“寒蝉效应”或许是网络谣言治理的一种可能途径。常州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张加林针对当前虚假诉讼案件越来越多的情况,进行了相关理论探析,分析了审判权和检察权各自的特征,提出检察权在防范和规制虚假诉讼中,具有审判权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对虚假诉讼防范和规制中检察职能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在虚假诉讼的防范和规制中检察机关的主要职能。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李智水对和谐社会构建中的返乡农民工利益协调问题进行了探析,包括四个方面:农民工返乡利益驱动模型分析;返乡农民工利益缺乏的根源性研究;返乡农民工利益协调的基本原则;返乡农民工路径选择。东南大学的虞青松试图从创设“自由通行权”和“交通限行权”这一对基本范畴着手,以人本理念为引导,对城市道路交通安全法制保障的架构从行政法的角度进行解析。扬州大学的唐慧玲首先对“后革命”的概念、缘起等进行了介绍,认为不管是革命时期,还是后革命时期,承认的要求都一直存在,个体之间、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相互承认”关系成为后革命时期政治统治和国家治理的新范式。提出后革命时期的国家治理必须努力构建承认的共同体,建立起基于承认基础上的现代政治认同和现代民主,构建并维护多元的价值体系。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谢逢春首先简要介绍了我国当下城市交通拥堵的现状,并分析指出其是在城市化、机动化以及国际化这些特殊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指出单纯将解决思路集中在技术领域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应着眼于更高层次,具体来说,应从制度、政策设计与观念等三个层面来把握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的关键。
邢鸿飞教授对6名青年学者的报告进行了逐一点评:对何雨的研究,认为文章选题较新,目前我国法律对谣言的制裁度较小,从法律层面上打击、取证较难。在行政打击力度上要加大。文章应在这方面进行进一步探讨。对张加林的研究,认为当前虚假诉讼越演越烈,对其进行防控,检察机关应提高责任。对李智水的研究,认为文章选题具有现实意义。对虞青松的研究,认为依赖的统一性具有合理性,对立的博弈部分也不错,不足在于和谐的平衡措施机制架构少了些,用行政法理论来指导交通限行权和自由通行权两者关系的内容不足。对唐慧玲的研究,认为选题有新意,但法制与政治有学科差异,并提出了几点参考意见。对谢逢春的研究,认为城市交通拥堵是现代城市发展的病痛和难解之题,选题具有现实意义,但研究需要改进:在制度层面,仅提出了单个原则,具体的制度建设尚不深入;在政策层面,研究深度不够,有些不属政策层面;至于观念层面,认为很难靠个体理性来解决问题。
闭幕式上,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主任徐之顺宣读了获奖青年学者名单,对获奖论文作者进行了大会颁奖。《江苏社会科学》杂志社社长、主编金晓瑜作本次学术专场小结,他充分肯定本次专场办会水平和学术研究水平比往年有很大提高,并就如何开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谈了自己的见解。
本届学术大会青年学者专场会议,突出表现出三大特点:一是参加人数是历届人数最多的一届。省内几乎所有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都派代表参加了这次盛会。二是从整体上看,反映了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界青年学者群体的总体水平与蓬勃发展的局面。三是本次大会提供的论文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有很大的提高,能够紧扣“创新驱动,未来江苏”主题,大胆探索,开拓创新,准确把握当前研究的热点,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较深刻的现实意义。